位置: 首页 常识

一天多少秒怎么算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趣闻)

2024-07-09 17:00:18 100

人们都知道,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说的是时间。记得小的时候,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总会不停的给我们强调,时间的重要性,什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就是生命,要珍惜时间!那么说到时间,我们就来讲一讲时间的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时间单位也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就是秒了,说起秒,那么什么是秒呢?一秒是多长时间呢?一秒是怎么定义的呢?那么我们就慢慢地来了解一下这其中的趣闻!

在中国古代,汉朝,“时”指的是季节,“一时”相当于现在的一季。一年有四季,所以一年又叫“四时”。

而到了汉朝以后,“时”就不再表示季节了,这时候时开始做时间单位。那时候人们把一天分成十二个小时,一时就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时也被称为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还有像古代表示夜间时间的“一更天”、“二更天”的“更”就是指时辰,一更到二更,二更到三更都是相隔两个小时。

到后来,人们又把一天平均分成24份,但是每份仍用“时”来表示。这时的“一时”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只相当于过去(汉朝以后)“一时”或“一个时辰”的一半,所指的时间缩短了。接着,人们又把一小时分成60份,每一份就是一分钟,一分钟又分成60份,每一份是一秒钟。这样,时、分、秒就确定下来了。

从中国古代的日晷、水钟(沙钟)、外国历史上的机械钟到石英钟,人类在计时上,下过不少功夫,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计时的误差也慢慢缩小再缩小!

在1660年,伦敦皇家学会提出秒摆的摆长作为一秒的计数。在地球表面,摆长约一米的单摆,一次摆动或是半周期(没有反复的一次摆动)的时间大约是一秒。

在1956年,秒被以特定历元下的地球公转的周期来定义,因为当时天文学家知道地球在自转轴上的自转不够稳定,不足以作为时间的标准。纽康的太阳表以1900年的暦元描述太阳的运动,所依据的是1750年至1892年的观测。秒的定义是:自历书时1900年1月1日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秒。


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以地球公转的运动为基础的历书时秒作为时间单位。虽然这个定义中的回归年的长度不能进行实测,但可以经由线性关系的平回归年的算式推导,因此,有一个具体的瞬时回归年长度可以参考。因为秒是用于大半个20世纪太阳和月球的星历表中的独立时间变量(纽康的太阳表从1900年使用至1983年,布朗的月球表从1920年使用至1983年),因此这个秒被称为历书秒。

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存在着不规则变化,并有长期减慢的趋势,使得世界时秒逐年变化,不能保持恒定。因此,按此定义复现秒的准确度只能达到一亿分之一秒。随着原子钟的发展,秒的定义决定改采用原子时做为新的定义基准,而不再采用地球公转太阳定义的历书秒。

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原子秒定义取代历书时秒定义。即将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相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定义为一秒。按此定义复现秒的准确度已优于十万亿分之一秒。

在70年代体认到重力时间膨胀会导致在不同高度的原子钟有不同的秒,因此每个原子钟都必须改正为在平均海平面的高度,以取得一致的秒(大地水平面的自转约改变×10−10的秒长,在1977年开始修正并且在1980年已经制度化了。)。用相对论的术语来说,秒被定义成在转动的大地水平面上原时。

在1977年,在BIPM的会议中又重新定义,加进了新的陈述:铯原子在0K下是静止不动的修正过的定义似乎暗示理想的原子钟将只有静止的一个铯原子发射出单一的频率。在实务上,无论如何,这个定义意味者在那些原子钟之内的运作和外推的数值,秒的高精密度应该如上所述的考量到周围温度的补偿(黑体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