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常识

冻脸效应是什么(10个拿捏高颜值的心理学冷知识)

2024-07-31 15:00:21 100

什么样的笑容最美?为何人人都爱长腿?怎样保持美好形象?


过分在意容貌真的是因为矫情吗?为什么时装秀上模特的妆容都奇奇怪怪?


……


这些与审美相关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快来一起来找找答案吧~




发自内心的笑并不好看?


从社交心理学上讲,微笑分两种:


一种是“杜乡微笑”,以发现它的法国人杜乡的名字命名。


它指的是真诚、发自内心的笑。



此时的你,会眉眼弯弯、眼褶轻微往下、不自觉闭眼,逐渐出现尾鱼纹和动态的放射纹路。


眼周肌肉 + 唇周肌肉会情不自禁的被牵动,难以通过意志控制,因此“杜乡微笑”时的面部表情可能并不完美。



还有一种微笑是“杜乡微笑”的反义词,即“空姐式微笑”


这种微笑经过训练,弧度完美,但并非发自内心的。


它更多的是功能性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假笑”。


面部仅有唇周肌肉在微调,眼轮匝肌基本不会收缩,皮笑,肌肉不笑。



虽然“杜乡微笑”可能并不是最美的面部表情,但它能带来更高的情绪价值。


它还决定了人的乐商(OQ),即乐观、美好和感染他人的能力。


研究表明,经常露出杜乡微笑的个体,对婚姻状况、生活状况等都会更加满意。




为什么没法与素颜和解?


你遇见过对外貌执念很深的人吗,会不会觉得他们过于矫情?


先别急着批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这种对于外形完美度的执念可能是因为“体象障碍”。


Martine Johanna


“体象障碍”又叫躯体变形障碍(BDD)。


它是指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体象,并对自身体貌缺陷进行夸张放大或臆想。


但往往患者关注的焦点,却是一个或数个很小或者根本不存在的缺陷。


这种心理障碍在鼓吹颜值经济的当代社会中,已经不算太小众的疾病了。



在IIT和UCLA共同进行的脑结构联接研究中,发现了BDD患者的脑区有联接异常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自知力贫乏。


换句话说,患者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自我认知有问题。


Martine Johanna


实验中,医生让BDD患者剪下一段毛线长度,来估计一下她心目中自己的大腿围。


将想象数据和测量过的真实维度比较后,患者才发现,自己感受到的腿围居然是实际粗细的两倍。


Martine Johanna


且很多BDD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是不知道自己病了的。


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像其他人一样,试图“改善一下自己”而已。


Martine Johanna

BDD患者在观察自己外形时的视觉焦点也与普通人完全不同。


普通人在观察面部的时候,视线会集中在眼睛和嘴巴的三角区域。


而BDD患者的视线则是不停跳跃,分散在面部的各个部位,同时还会不断在脑海中进行自我批判。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上相?


镜子里的自己:真好看!!!


照片里的自己:这真的是我吗???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上相?


这其实是因为 “冻脸效应”


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会认为视频中动态的人比视频的截图更好看。


因为我们的大脑更习惯于看动态的面孔,而非静态的面孔,因此动态面孔被认为更有魅力。


照片中的我们是静止不动的,且没有通过大脑的主观加工,显得十分呆板,所以不好看。


而人在生活中是立体的,有不同的角度和姿势,不同的表情也会让人看起来更加活泼、生动、有魅力。


那么照片和镜子里的自己,哪个更接近真实呢?

答案是:镜子里的自己


不过由于“脑补效应”的存在,人们的真实颜值会比自我判断中的颜值略低一点。




颜值不完全由外貌决定?


我们的知觉会受到个人主观经验与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


当评价某个人的颜值时,往往不只是对其单纯的外貌评价,也包含了对他的整体认知。


我们会觉得自己关系好的人更好看,这就是“相悦定律”



人际吸引的相悦定律,就是指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可以强化人际间的相互吸引。


“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等都是相悦定律的体现。


如果你欣赏一个人的人品、性格,那么就会觉得他的外表更好看。

相悦定律的产生也来源于“认同”。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把自己划分进某一群体中,通过得到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水平。


因此,人类对于社交信号是尤为敏感的,如果被某人喜欢,则意味着受到了认同,而由认同带来的满足感往往令人沉醉其中。




为何有的人越看越顺眼?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第一次看到某个人,觉得没那么好看,但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加,会觉得他越来越顺眼。


这就是曝光效应的作用。


岳小飞


曝光效应,又谓多看效应、暴露效应、接触效应等,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


它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的现象。随着与某个人或事物接触次数的增多,我们对其评价也会上升。


岳小飞


但这种现象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当不熟悉的刺激短暂呈现时,曝光效应最强。曝光的次数在10~20次之间一般能达到最大的喜欢程度,但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且对于那些一开始就让我们感到厌恶的事物,多次曝光只会加重厌烦情绪。





什么是保持吸引力的关键?


“曝光效应”可以增加好感度,但要想持续保持吸引力,还要靠“留白效应”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不会把一张纸都铺满颜色,而是通过留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所谓“留白效应”,指的是人们在感知事情时,因联想而印象更加深刻的心理现象。



上世纪初,《蒙娜丽莎》的画被盗。原以为游客会因此减少。


但事实上,仍很多人去看原先挂《蒙娜丽莎》的那片空墙。


据统计,去看空墙的人数要比过去12年里看画的人还要多一倍。



当我们在感知某一事物的时候,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大脑就会运用联想对其进行补充。


且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自动给感知对象加上一层虚化的美颜滤镜。


“距离产生美”,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等,都符合“留白效应”。




人脑自动推送符合审美的信息?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精挑细选买了一件好看的衣服,出门后却发现街上有很多人穿同款。


但在穿上这件衣服之前,你从未注意过这些。


这种现象可以用“视网膜效应”来解释。


不太酸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自身状态会影响他的观察视线,这就是“视网膜效应”。


当一个人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就会更注意别人是否也具备这种特征。


当你对某方面的东西增加关注时,相同的事物就会在你眼前不断出现。


不太酸


其实,"视网膜效应”就是一种信息收集上的“确认偏差”(也叫“验证性偏见”):我们会更喜欢寻找特定的信息来证实之前自己就存在的假设。




秀场模特妆为何都奇奇怪怪?


时装设计师开发布会的目的是展示作品,需要身材高挑的模特担当“行走的衣架”,但这些人肉衣架有个致命bug——脸。


人类有多爱看脸?


只要物品上有两个对称的圆点,就能被我们当成眼睛,正下方随意搭配任意形状都能被我们脑补成“整脸”。


这种无中生“脸”的现象叫“人脸视错觉”



“看啥先看脸”是人类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保护机制:为了在关键时刻发现敌人的脸。


人脑在看到人脸时会异常活跃,其次是与面部结构类似的物品,时装这种与人脸无关的东西对大脑的刺激则相对较低。


因此比起衣服,观众在时装展上更爱看模特的脸。



为了突出服饰,造型师们需要通过化妆打破人脸结构,打造“反人脸视错觉”。


根据圆点就是眼睛的“人脸视错觉”原理,设计师可以在模特脸上添加黑眼珠大小的黑点,并用特殊装饰把模特的鼻子和嘴“连接”,达到打破面部特征的目的。



额外附赠一些鼻子、嘴巴、眼睛,也能打破面部结构的固有“格式”。



用重色直接“划掉”眼睛则是最简单的方法。



有些设计师还会借用恐怖谷理论,迫使观众“视觉逃离”。


“视觉逃离”是人类自我安慰的微反应,表现为视线主动离开“刺激源”,寻找令自己舒适的视觉信息。




比如Vivienne Westwood Red Label2014伦敦春夏发布会上的僵尸妆,把模特化妆成恐怖谷谷底的僵尸形象,以收获令人不想多看的功效。






人类都爱大长腿?


我们都爱超模的完美身材,丰胸、细腰、长腿,令人羡艳。


为什么我们钟情于大长腿?



人们对大长腿的执念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发现的岩画中,表现女性的部分,特征为大胸、细腰、双腿修长。


这幅岩画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了,可见我们今天的审美也没跟老祖宗差太多。



从现实角度讲,过短的腿容易导致跑不快,打斗时的有效攻击范围有限,对捕食、躲避猛兽等都不利。


另外,有研究表明,腿短更容易出现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和Ⅱ型糖尿病。


所以,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说,人类更偏爱长腿。



其实,过长的腿和短腿一样不受欢迎,最完美的腿长是比平均长度多5%左右。


过长的腿还会导致躯干太短,向上影响肺功能(因为没地方),向下影响女性怀孕(也是没地方)。


一些癌症也更容易发生在身材更高和腿相对更长的人身上。




减肥药是假的,但我真瘦了?


大多数减肥药其实都是幌子,但为什么吃完真的能瘦?


这其实是“安慰剂效应”的作用。


对于某种无效的疗法或干预手段,仅仅是“相信它有效”,就能改善健康,并能改变认知——这似乎证明了精神具有近乎魔法的力量,可以超越物质。

还有研究表明,即使知道药物没用,仍然可以触发安慰剂效应。


这可能是因为服药者虽然知道疗法对身体无效,却仍对它的效果留有信念和期待。


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条件反射:虽然没有了最初的刺激,但习得的心理反应仍会出现。


安慰剂的功效也与它们的欺骗形式有关:我们想象的效果越强,收益就越大。


四片安慰剂比两片更好,安慰注射剂(里面除了盐水一无所有)比安慰剂药片更强。


药片颜色和说明文字也会影响效果,比如蓝色安慰剂药片比粉色的更有镇静效果,有品牌的安慰剂比没贴牌的功效更佳。

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安慰剂效果。

乐观主义者和性格坚毅、友善的人更容易对止痛安慰剂产生反应。

而在应激治疗方面,反倒是性格悲观、不善移情的被试者对安慰剂有较好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