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人做事,总要遵行一定的原则,大到天子小到平民百姓,都不能逾越律法礼制。
周宣王刚继位时,由于历经父亲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周宣王立志图强,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效法祖宗文王、武王遗风,并及时任用贤臣辅佐朝政 ,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威信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史称"宣王中兴"。
可是周宣王虎头蛇尾,晚年却独断专行、忠言逆耳、滥杀大臣,又屡次对周边部族用兵,且大多以失败告终,短暂的"宣王中兴"后,西周走向灭亡。
《史记》记载周宣王错管闲事干涉鲁政不听大臣劝阻的故事:
公元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带着长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戏朝见周宣王。
周宣王见少子公子戏乖巧伶俐很是喜欢,想要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虽说周宣王贵为天子,也有这个权限,但手里的权力是用来做正确的事情,不是随心所欲可以行驶的,特别是位高权重的人一言一行更要慎重,周宣王这次闲事管得导致鲁国两代人二十年动乱。
周宣王的大夫樊仲甫劝阻周宣王说:“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俟,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
就是说废长立少不合礼制,做事不合礼制将会产生动乱,天子带头违规,是要教百姓学习什么呢?是要教诸侯效仿吗?天子您这是自毁长城,您好好想想吧。
周宣王不听,执意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并且命鲁武公回国就把这件事情定下来,武公虽贵为诸侯,又是父亲,立太子的事情本是他说了算的,可天子这么一插手,武公就没办法了,在西周时期各诸侯还是都听命于周天子的。
鲁武公去世,太子戏继位,是为鲁懿公。
公子括忠厚老实,奉行父亲都是对的,天子的旨意更是必须要遵行的,对父亲的任命没有异议,继续做好公子该做的事情,那就是辅佐弟弟懿公搞好鲁国政务。
可是有一个人不那么想,他就是公子括的儿子伯御,试想,假如爷爷没有废长立幼,父亲就是鲁君,伯御就是下一代鲁君继承人,因为周天子喜好,所有人的命运轨迹都改变了,伯御不服,鲁国的内乱开始了。
公元前807年,伯御发动兵变杀了鲁懿公,自立鲁君,史称鲁废公。
爱管闲事的周宣王又来了,严格的来说这次倒不是管闲事,天子是有权利对诸侯国的不义战争进行讨伐的,但宣王忘了,鲁国的动乱正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他横加干涉,公子括的儿子伯御本来就是鲁君继承人,何须发生兵变。
后世吴国季札面对侄子光吴王阖庐兵变后就说:“都是先君的子孙,谁做国君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有哀悼死者,侍奉生者,都是天命的安排。”
季札是对的,死的已经死去,为了百姓少受生灵涂炭,维护新君才是当下应该做的。
杀了鲁废公伯御,周宣王询问大臣鲁国公子中谁能胜任鲁国国君之位。樊穆仲说,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庄重恭敬,敬重老人,处事执法必定遵循前朝礼制,可以为君。
周宣王于是立公子称为鲁国国君,是为鲁孝公,鲁国这才歩入正轨。
鲁国的事情告一段落,但是经过此次事件之后,周天子声望大减,各诸侯开始多有违抗王命的事件发生。
周宣王自食其果,诸侯开始无视天子,周也逐渐衰弱,到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周王朝也就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