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是晋南地区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解放后的三次文物普查证明全县 境内有130多处古遗址。其中旧石器时期遗址5处,新石器时期遗址63处。119个自然村平均每村有一处古遗址,每两村有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其占比在全省、全国都处于高位。
但,翻开解放以来编纂的《新绛县志》以及再版的《直隶绛州志》,其所载史料大都从周代写起。于是,读者常常提出:“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我们的前两千年咋看不到?”“古绛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新绛人从哪里来?”......
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已有古文献的局限有关,另方面也与我们的研究和相关部门在这里考古发掘滞后有关。带着这些问题,参阅相关书籍和近年考古发掘资料汲取专家学者的成果,经思索写成此文,试图作些说明,并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原始社会三古国与绛州
民国出版的《新绛县志》在谈及新绛建署沿革时有“绛邑,皇古为台骀之国。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虞夏仍畿内地,实翼州之域。”
这段话的意思是,远古时期绛州是台骀古国,陶唐氏尧帝时为唐国的畿辅之地,那时这里还有靠前的大夏国留下的废墟。到虞舜和夏后氏大禹为帝时,这里仍然是畿辅之地。实实在在冀州范围之内。
冀州,地面较广,大致包括晋南、豫西、陕西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人认为这里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大夏、唐、台骀三个古国与古绛州直接相关,或者说新绛的前身来自这三个古国。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被称为五帝。禹、启父子开启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历程。而夏朝约从公元前2100年左右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有900年是在三皇五帝的原始公社末期走过来的。近年,历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华夏民族发祥地在晋南。而且古绛州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弄清上述三古国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联系,对于解决问题十分必要。
台骀古国
2021年第二期《新绛文化》史海钧沉栏目薛俊其先生在《台骀古国寻踪》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文章引经据典,说理透彻,既有古文献可考,又有近年考古发掘报告提供的出土文物实证。他还从比较文物学以及文化迁移及相互影响几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令人佩服。其主要观点是台骀古国就在古绛州大地,汾河以南洮河涑水河流域的大原之上。当然也包括现在的闻喜、曲沃、绛县、稷山等地。本文不再赘述。
大夏与唐国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征相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固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上述记载是说五帝中的第三帝喾(即高辛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老大叫阏伯,一个是老四叫实沈。两个人生活居住在宽广的丛林之间却不是相互学习,去增长才能,而天天找着干戈,象征地互相讨伐。帝喾十分不快,将老大阏伯迁到商丘,主持辰星观测的事务,这就是后来商人一族繁衍兴盛的原因,阏伯就是商人的始祖和商人之星。把实沈迁到大夏的地方,负责主持观测参星事务,唐人因此繁荣昌盛。到后来也因此臣服于夏和商。
古人在排列同辈之间的顺序时,一般按照伯、仲、叔、季的次序,把老大当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这里只有老大阏伯与老四实沈。缺少老二和老三。
打开2007年图文版《中国通史》(李伟智主编)在18页《远古文明·五帝的传说》中是这样介绍的:“帝喾相传是黄帝子玄纂的后裔,居西毫(今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传说帝喾有四妻,生四子。姜嫄生弃(周祖先),简狄生契(商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中,也分别对帝喾、帝尧以及契和弃都作了介绍。契被称为商人的始祖,弃为姜嫄所生,从小热爱农业,后被尧舜举作农师,主管农业生产。新绛阳王稷益庙壁画就有以弃的故事为内容创作的画面。司马迁在周本纪中明确指出弃是周族人的始祖。帝喾死后,先是挚继位,因不称职,立尧为帝。书里对尧赞颂备至。
四个人中商族人祖先契,与阏伯一致,两人实为一人。挚继位后因“不善”被弟弟尧取代,弃为农师,而且是周人的始祖。那么实沈又会是谁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实沈是季子,尧也是少子即老四。这两个应是一个人。
这在古籍中可以得到引证。《鹖冠子·世兵》有“尧伐有唐”的记载。有唐氏原木就是处在今陶寺一带的古国,尧带领人马攻占了有唐氏国,此后被任命为唐候,唐人因尧的到来兴旺发达,后来又攻灭了紧邻的大夏国成为天子。
唐尧灭大夏《逸周书·史记解》有记载:“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这里的西夏即大夏。被称为“大夏之墟”的孝陵遗址是保护面积仅次于陶寺遗址的又一个超大型龙山文化遗址。2015年抢救性发掘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以《新绛孝陵陶窑址》为题发布了考古报告。只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此次抢救性发掘只发掘了1140m²,就发现有43座陶窑,十分罕见。这些陶窑反映出当时制陶业已经达到专业水化、分工化、作坊化的程度,而且生产昼夜不断,具有商品化生产的特征。文物大部分为黑陶,时间上限早于陶寺文明。下限与陶寺文明上限相同。证明这就是那个大夏古国。这里应该是颛顼当政时就建立在晋南地面的大国。孝陵遗址恰巧在陶寺遗址西面。距离四十多平千米因此,西夏就是大夏,大夏也就是唐人眼中的西夏。显然,尧在攻占了有唐氏之后被帝喾封为唐侯。尧像盯着猎物的雄狮,又经数年准备,一击攻灭了经济更发达富庶的大夏国。
尧是个有雄才大略,又十分俭朴的大帝。幼年与长兄阏伯(即契)相互“日寻干戈”、“以征相讨”,锻炼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治国本领。所以能伐有唐,做唐侯,强唐国,灭西夏,得到天下成为第四位大帝,号曰陶唐氏。原有唐氏居住的陶寺,因尧的占领而后成为强大唐国的帝都,而昔日大夏国的今新绛孝陵却留下“大夏之墟”,并成为“畿内地”。
但尧并不是个赶赶尽杀绝的大帝。虽然大夏国被灭后,一部分夏人开始南迁,一部分夏人包括鲧、禹父子仍然留了下来,先后都得到尧、舜的重用。南迁的夏族人在迁徙途中于庙底沟、 豫西等地留下了他们的文化印记。鲧和禹也在留下的土地上继续了他们的壮举。鲧发明了以土坯筑城墙的方法,依然是夏族人的酋长,姓姒,号有崇氏,住到崇山(即今塔尔山),后因治水九年失败,被舜所杀。于是禹被任命为治水大臣。他兢兢业业,因势力导,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成功。舜将天下禅让给他,开启了夏朝历史。他虽姒姓夏人,但自号夏后氏,意在纪念先祖和大夏古国,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人民过去常把鲧和禹称为夏民族的始祖。其实《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夏本纪》清楚地指明:“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也就是说黄帝,颛顼都是大夏人的祖先。而鲧就是颛顼帝去世后大夏国的领导者。他败在了尧的手里。
司马迁
根据是《史记·五帝本纪》中,尧在问到:“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亡。”“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年功用不成。”
“负命毁族”是尧对鲧为人的评价。说他辜负了使命,使族群失败,遭到毁伤,不可以担当大任。大臣们说“可以让他试试,不可用再让他停止。”尧才听从众人,任用了他。鲧九年治水,终不能成功,应当说尧是有眼光的,对他也是很了解的。“负命毁族”是对一个人极为严苛的评价。鲧作为夏族的酋长,第二位大帝颛顼的儿子,本应带领大夏国族人秉承父业,发扬广大,就因为“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尧最了解鲧这一手下败将。显然鲧就是那个亡国之君,他原来就生活在孝陵,做着大夏国的国王。因为在对同时代的首领们评价中间,鲧是唯一“负命毁族”之人。其实也唯只有他最有资格成为这个人。“性仁、好赏”善于抓经济发展是其所长,但“诚郭不修,武土不用”是招致灭国毁族的主要原因。
问题来了,鲧既为大夏首领,在现孝陵居住该叫“孝陵鲧”,为什么史籍称为“崇伯鲧”呢?很简单,尧战胜他后,封了这个逃到崇山的酋长为崇伯。在尧看来,封他为伯可团结夏族人。但他性仁好赏,非兵失国,连封候也不够格。只能封一个伯。
至此,“迁实沈于大夏”,“唐人是因”,实沈即尧,“大夏之墟”等都应得到较好的诠释。
舜死禹继,同样为姒姓,号为夏后的大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开启了夏朝,夏人复又兴旺,唐人逐渐衰落而服事夏人。至商灭夏傑,唐人又服事商人,这就是前面所引自《左传·昭公元年》中那段话最末一句“以服事夏商”的注脚。
尧都陶寺,舜都满坂,禹都安邑,说绛州为畿辅之地,毫不为过。这里有着辉煌的远古年月。
综上所述,绛州从远古走来,从原氏社会的大夏国,台骀国、唐国走来。新绛孝陵就是华夏民族发祥地就不难理解了。
二、奴隶社会三古国与绛州
民国版县志称绛州“又为御龙氏国”,“商为豕韦及三嵏国”,“周职方冀州地,初为唐国,后改晋。”
御龙氏国
御龙氏国是夏朝家天下传到孔甲时的封国。《史记·夏本纪》中这样记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就是说夏朝第十四代继承帝位的孔甲非常迷信,喜好祭祀鬼神,从事淫乱的事情。夏后氏的威德衰薄,诸侯们背叛他。从天上掉下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不能饲养它们,也没有找到具备养龙技术的人。陶唐氏已经衰落,他们的后代有个叫刘累的,从豢龙氏那里学到了饲养龙的技术,来事奉孔甲,孔甲赐给他姓叫御龙氏。所以他原来的唐国又改称御龙氏国。这样以来绛州地面又跟着唐国改称为御龙氏国了。
文中还有“受豕韦之后”五字,是说孔甲赐刘累御龙氏姓之后,又让他接受了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可以说得封又得地,但好景不长,一条雌龙死了,刘累暗中做成肉酱献给孔甲吃了,孔甲吃了以后派人要刘累再献,刘累由于惧怕便逃走了。
豕韦及三嵏国
豕韦,韦地,韦国,三者是一个意思,传为祝融之后人,于夏朝建立的古国,在黄河中下游即今河南滑县境内。这里的人勤劳勇敢,从事捕猎野猪,并逐步饲养为家畜。他们世代专为夏王饲养猪。所以豕韦国自建国就受到王朝重视。夏王第十四代的孔甲却喜欢龙,不喜欢猪,废豕韦而授刘累。《竹书纪年》也有“帝孔甲即位......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之语,与《史记》说法相吻合。但刘累逃走之后,孔甲复立豕韦氏,继续为夏王朝饲养猪。文中所说的“龙”,专家和学者们认为就是鳄鱼。
那为什么到商朝绛州变成了豕韦国呢?《汉书·韦贤传》载:“肃肃我祖,国身豕韦,......总齐群邦,以翼大商。”豕韦人在夏末响应商汤革命,号召天下群雄,助汤灭夏,起了领头羊的作用。因此,在商朝建立后成为当时的“五伯”之一。因而也拥有了绛州地面的境域。这就是“商为豕韦”的原委。
三嵏国是忠于夏王朝的一个小国,随着商汤灭夏也灭了三嵏。它在哪里呢?民国版《新绛县志·沿革考》认为在新绛。理由是这个小国得名于三嵏。三嵏是指紫金山顶有三座高峰,其一近曲沃,一近闻喜,一近绛州。且明代绛州十景中有《紫金积雪》一景可做依据。绛州古为州治,曾管辖多县,包括闻喜、曲沃,说三嵏国在绛州,各方都满意。这也就是“商为豕韦及三㚇”的来历。三㚇小国在贵为五伯之一豕韦国势力范围之内。其间是从属关系。上面的七个字中那个“及”字道出了尧、舜、禹时期“畿内地”在商朝几百年间的失落与无奈。
古荀国
“一朝天子一朝臣”,中国的历史进入周朝后,周武王姬发延续奴隶制国家的分封制,大封同姓宗室、贵戚与功臣。于是全国的区划又随之改变。古荀国便在周初大河之东、汾河之西出现,其都城位置就在现新绛县西北十五里的席村地界。
《水经注》之古水条有云:“古水西南经魏正平郡,又西南经荀城”,魏正平郡即现新绛县城,古水出新绛古堆九原山。《山西省历史地名通检》说古荀城古治在席村,此已为共识。
说荀国建于西周初年理由有三:一是荀姓在黄帝时就有,是个古姓。在周初荀姓为灭商建周立过大功,有资格够条件被封。《逸周书.王会解》“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右,周公望在左。”能与周公旦坐在一起,并能与太公姜尚等股肱大臣参与周王议事会议的荀叔必然非等闲之軰。这些大臣受封时荀叔以其当时政治地位是少不了的。其二,现在出土文物中发现有铭文的荀候匜,能证明这位荀姓大臣是被封为侯一等的爵位。古时爵位,王以下大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太公望,周公旦自然依其功应封在“公”一等。荀叔封“侯”一等也是很自然的。其后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也仅为“唐侯”。而且封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为什么不在汾河之西,因为那里已有个同为“侯”等级的荀叔之荀国。现新绛城北的九原山下,古荀城之北的冯古庄有片墓地,被认定为西周历代荀候墓地,已立石树碑公布为国保单位。其三,2015年新编修的《新绛县志》中收入的原新新绛县荀子思想研究会所撰一文《荀子考》认为“新绛县,周为荀国,为晋候所灭。”《山西考古十年》(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荀国为西周时期封在山西的一个方国,姬姓,在今山西省新绛县。”而《左传.桓公九年》有:“秋,虢仲、芮伯、荀候、贾伯伐曲沃。”换句话说,到春秋初年,荀国尚存。直到公元前677年曲沃武公灭荀,这个西周封国存世应为333年。此后归晋。古荀国存世期间,新绛应属荀国。而绝非“周初即为唐国”。
晋武公灭荀后的春秋及战国年间,也就是东周列国纷争之机,被孔夫子称为“礼崩乐坏”的年代,约510年中间,绛州成为三晋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战国时多数时间属魏国,也有一段属赵国,这里不再细说。
西周为荀,春秋为晋,战国属魏,应当说是有道理的。
从夏初到周末约1900年为奴隶社会。新绛先后经历三朝六国,直到秦实行郡县制。
三、封建社会州(郡)、县制与绛州
从夏初到周末约1900年为奴隶社会。新绛先后经历三朝六国,直到秦实行郡县制。为巩固和确立地主阶级的封建社会制度,在全国推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新绛当时北部属临汾县,西部为长修县。属河东郡管辖。
汉(前206年)仍秦旧,即汉朝大体维持秦朝设置。
三国(公元220年)时属魏,置临汾县,隶平阳郡管辖。
南北朝时,北魏(公元427)于新绛柏壁置东雍州和正平郡,分临汾县为太平县和南太平县。新绛是南太平县。南太平县归正平郡管辖,正平郡归东雍州管辖。
隋(公元580)开皇三年,改正平郡为绛郡,领8县。这8县是正平(今新绛)、龙门、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垣曲。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七县。
五代袭唐制
宋为雄州,辖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绛、稷山、垣曲7县。
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升为晋安府,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平水等8县。
元仍称绛州,属山西布政司管辖,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7县。
明为绛州,仍属山西布政司受平阳府管辖,领绛州直隶州、稷山、垣曲、绛三县。
清仍属山西布政司管辖。绛州改为直隶州归山西省管,下辖绛州直隶州、稷山、河津、垣曲、闻喜、绛等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5月)废州改县,属河东道。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废道,直隶山西省。后屡有变。1947年4月,新绛解放。新绛县人民政府成立。
从秦王朝建立至鸦片战争,期间共2061年为封建社会。此后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至1949约一百多年。社会主义三大政造完成后,新绛县从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现在是中央、省、市、县制。解放至今是70多年。
建置沿革中,本文未涉及历史上的军事建置。唯以行政建置为主。行政设县共2242年。县名由临汾、南太平、正平一路改到新绛。设郡立州,自东雍州始、正平郡、绛郡、绛州、晋安府、绛州直隶州六易州名,共历1485年后废。
为便于大家记忆,特遍成以下顺口溜:
原始社会话沿革,大夏台骀和唐国。
先后经历九百年,数字前面须加“约”。
奴隶社会夏、商、周,一千九百春和秋。
御龙、豕韦、荀、晋、魏,韩 、赵也争这块肉。
注:战国时围绕晋都绛,三家相争,边疆犬牙交错,一会儿这里归魏,一段时间又归赵,有的小块地方又归韩。
秦朝建县叫临汾,北魏设下州和郡。
设县二千四百二,为州一四八五春。
南太、正平加新绛,州管县,县管村。
东雍、绛州和绛郡,都和厅级一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