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人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古百越民族的分支——滩越。滩越最早活动地区在红河中下游一带。早期国家先后有文郎国和阪雄国。南海郡尉赵佗趁着秦末乱世,中央无暇顾及之际,建立了地域广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国号为“南越”,随后灭了雄国,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郡等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的统治。《大越史记全书》称南越国为赵朝,称赵佗为越南的开国之君。
安南北属时期
汉武帝灭南越国,设交趾部,将南越国的领土分为九郡,安排刺史、太守等官吏进行管理。这标志着着安南地区正式作为中国的边陲郡县而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自此,安南进入了延续上千年的“郡县时代”或“北属时期”。
东汉以后,中原王朝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边陲安南的统治,完善了郡县制度,修筑了交通要道、新建了城池作为郡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明了刑罚,加快了开发安南的步伐,如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力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南逐渐发展为中国与东南亚以及西洋各国海上贸易的枢纽和重要的港口。隋朝时期,安南推广了双季稻种植,发展桑蚕业,广泛使用铁制农具,修筑灌溉沟渠和防洪堤等。
儒家思想逐步传播,汉字和汉文化已成为安南士大夫的主流文化,通过科举制度,许多安南人到中原王朝做官,如姜公辅在唐德宗时期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这一职位相当于丞相。
安南独立建国时期
907 年,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这一混乱时期。短短 50 年间,掌握军权的安南地主阶级(时称静海节度使)趁乱崛起,谋求独立建国,代表人物有曲承裕、杨廷艺、吴权等人。期间经历夺权篡位、“十二使君之乱”等诸多大事。
968 年,丁部领消灭了其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安南全境,建立了“大瞿越国”,初步制定了国家机构和封建制度,号称大胜明皇帝。“大瞿越国”是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安南全境)的政权,可以视为安南独立建国的开端。
安南丁朝至陈朝时期
安南建国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上沿袭了中国唐朝传统。丁朝和前黎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依赖军事力量来巩固自身统治,更是制定了苛严的刑罚体系,来树立绝对的权威。同时,统治者将朝廷要职授予有名望的僧侣,以此来借助僧侣寺院势力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
李朝(1010—1225 年)和陈朝(1229—1440 年)时期,封建国家体系和秩序得以巩固和发展。李朝迁都大罗城后对外改称大越国,南宋政权承认此号,安南国独立地位正式形成。
李朝仿宋制来定官制,整顿军制,形成了步兵、水军、象兵等多兵种的军队,加强了军事力量,推行了军事扩张主义,派李常杰攻击了宋朝的广西钦州,“常杰陷钦、廉等州,亶围邕州。”陈朝进一步继承和完善了前朝的各种制度,增强了国力,巩固了封建统治。
在文化领域也颇有建树,民族意识兴勃,出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国文字—字喃。它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运用通假、形声等手段,用于安南社会的日常交流,并完成了安南官方编修的史书《大越史记》。同时,在陈朝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民族英雄如陈国峻等人,率领安南人民成功地抵御了元朝的 3 次入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
14 世纪中期开始,陈朝开始走下坡路,1400 年,陈朝外戚黎季犛篡权称帝,建立胡朝,但只存在了7、8年,1407 年,明朝以恢复陈朝为名,推翻了胡朝的残暴统治,在陈氏绝后的前提下,设立了行政机构(交趾布政司)来管理安南地区,安南遂进入“属明时期”。
明朝征战安南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朱棣时期明朝的内政外交
公元 15 世纪初,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裂,爆发了明成祖与建文帝争夺帝位的战争。也就是“靖难之役”。整个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带打成了一锅粥。朱棣登基后推行些列改革措施,恢复了朱元璋时代旧制,控制了全国。但蒙古并不安静,频繁侵犯明朝边境,明成祖调动全国兵马对蒙古部落开展 5 次进攻,消耗了明朝经济和军事实力。
不仅如此,明初也常遭受海上袭扰,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战乱的黑暗时期,一些封建领主收留落魄武士、浪人和黑心商人,成群结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从事走私贸易和掠夺骚扰等活动。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沿海的人民向海岸线后 30公里迁徙,造成边境沿海的“无人区”,以抵御骚扰。同时加强了东南沿海的军事力量,组织了好几次大规模战役给予对方毁灭性打击,打到对方不敢再犯。
15世纪安南的政治格局
元朝灭南宋后,为扩张版图对安南发动了 3 场战争。虽然在陈朝统治者的顽强抵抗下,安南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和民族独立,但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封建贵族豪取巧夺农民土地,贵族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奴婢制度逐渐盛行。关乎国计民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处于长期年久失修的状态,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库日益空虚,入不敷出。
在处理与藩属国安南的关系上,朱元璋采取了怀柔安抚的政策。一方面册封安南国王,确认其正统地位,另一方面承诺安南为明朝 15 个不征国之列。同时,明朝虽作为宗主国也未干预安南内政,对安南政权的变更和统治阶级的内乱也持默许的态度对待,这样让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日趋激烈,助长了陈朝政权中有实力的野心家篡夺皇位。自陈裕宗(陈日煃)死后,安南政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40 余年的时间里,走马观花似的换了 6 位皇帝,最后的政权逐渐被黎季犛所控制,1400 年黎季犛弑君后,在未获得明朝允许的情况下,自封为安南国王,建立了短命王朝—胡朝。
征伐安南的原因
明成祖征伐安南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突发性因素,也有必然性因素,同时也掺杂着个人的性格因素,更是长期边疆矛盾积累起来的结果。
1.长期以来的边界安全问题
从唐末开始到元末,安南就在不断的扩张领土,大多时候都是趁中原混战的时候,明初,既要派兵北上扫清元朝残余势力,同时又要兼顾周边小国与明朝的关系,不得已采取了怀柔安化政策。明朝本不想挑起两国争端,对安南的各种挑衅都刻意克制,但安南仍然我行我素,不时肆意挑起摩擦,窥视广西,图谋不轨。
朱元璋曾在 1397 年告知安南,将元末明朝侵占思明土司的 5 个县土地归还,遭安南拒绝。更有甚者,安南还侵犯云南地区。更让明朝感到屈辱的是安南假装归还被侵略的土地,暗地里却进一步扩大战争,杀当地明朝朝廷命官,掳走年轻劳动力。明朝与安南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明朝统治者一再包容安南的同时,暗地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此为一忍。
2.安南侵略占城妨碍明朝宗主权的行使
明朝与安南是宗藩关系,明朝为宗,安南为藩。安南统治者为扩大疆土,经常侵略位于其南部的占城(明朝藩属国),占城时常请求明朝行使宗主权,来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消除分歧和战乱。1406 年,迫于安南的强大压力,占城再次派遣使者向朱棣求救,明成祖以宗主国名义派遣使臣去安南,郑重要求安南国王停止侵略,可惜安南一如既往地把明朝的警告置若罔闻。此为再忍。
3.陈天平事件让明朝天威受辱
先前,黎氏篡位后派使臣借朝贡之机,解释篡位原因以求获取朱棣谅解。但他指使,使臣故意欺骗朱棣,说陈朝后人已绝嗣,自己以外戚的身份继承了大统,是形势所迫的,事非得已。可假象很快被揭穿,1404 年逃亡老挝的陈朝宗亲陈天平拜见朱棣,陈述了黎季犛篡陈的详情,安南的使者也默认了陈天平的身份。
朱棣闻此相当恼怒,黎季犛对此一方面上表谢罪,愿意请陈天平回国继承大统,另一方面还表示要归还先前侵占广西思明府的领土。
可是,陈天平及明朝护送他的军队进入安南后,便被黎季犛在鸡陵关设下伏兵全歼。这一举动触犯了明朝的天威,也极大地挫伤了朱棣的自尊心,让他下定决心兴师问罪,活捉黎季犛,以泄心头之恨。此为无需再忍。
明朝与安南战争经过
明成祖出兵讨伐安南得到了朝中文人集团的全力支持,之后开始进入备战状态,调集全国兵马,联络与安南有仇的占城国王,一起进攻安南。
这个时候安南见明朝动真格的了,胡氏政权一方面向明朝负荆请罪,派遣使者出使明朝,主动归还侵占的古楼等五十九村给广西思明府。但明成祖朱棣心意已决,对安南用武的形势无法改变,胡氏父子也只好孤注一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明朝行使宗主权。
清点户籍,看看手里有多少人,扩充军队;改造战船,增强装备;多修城邦,可以用来拖延时间;修兵器库,毕竟总不能拿着擀面杖上去打仗;多巡视各处要塞,增加对有战略价值的要塞进行了维修,并派兵驻守。很快,安南就明白了,这些措施有用,但不是完全有用。
明军进入安南的战斗
明军兵分两路,英国公张辅率领北京、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军队由出广西凭祥入境;黔国公沐晟率领四川、云贵等地军队云南蒙自入境,两路明军在张辅率领下所向披靡,在芹站等地大破黎季犛布置伏兵,占领了新福等地,并在白鹤江胜利会师。
黎季犛对明朝进军神速感到非常吃惊,改变主动出击的战略,企图凭借安南境内四大天险(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抵御明朝进攻。他征用了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江面,在天险附近砍伐树木,建筑绵延九百余里的营寨,同时在江中设置了很多障碍物如横着的木头,藏在水底的木桩,以此来抵御明军。
然而张辅运用声东击西计策,安排部将朱荣进军嘉林江口的同时,迂回至多邦城,巧妙避开了障碍。此时沐晟也率军击着战鼓,沿着洮江北岸前进,形成南北夹击的阵型,互为犄角,互为支援。
1407 年,明军水陆并进,张辅合军从北江渡河,袭击了普赖、筹江诸寨,消灭了敌军三万七千余人。张辅派降将陈封安抚谅江、东潮等地的人民,归降者不计其数。同年5月,明军追击至闷海口时,黎氏父子全军覆没,仅仅乘坐几只小船逃走。在安南百姓的帮助下,张辅等人擒获黎季犛及其子黎澄,全部押送到京城等候朱棣发落。自此安南全境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