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是说能力强,轻松胜任繁重工作;“举轻若重”是把小事当大事做,老老实实做好小事。二者都是一种风度。
举例说,诗人的作品风格就有这样的不同。李白作诗“举重若轻”,再难的题材他也能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轻灵飘逸。杜甫作诗则是“举轻若重”,凡小事细物中都体现着忧国忧民的沉痛,再细微的情景都呕心沥血,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李白,人称“诗仙”;杜甫,人称“诗圣”。韩愈称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周恩来曾对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人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做过评论。他说,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并说,他喜欢“举重若轻”,但无法做到,只能和伯承同志一样“举轻若重”。其实,邓小平也重视举轻若重。
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时曾说:“过去冀鲁豫的工作比太行热闹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够热闹,但是精雕细刻。当然,那个时候太行的工作再加点热闹就好了,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细致的工作,精雕细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结果得益处大,兵就不跑。”他还说:“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在邓小平眼里,“精雕细刻”就是工作要“深入”“细致”,“一点一滴”地积累。这种工作作风,是革命成功的关键之一。
用“举轻若重”来形容刘伯承的军事指挥风格也确实非常恰当。刘伯承说过:“接受任务、定下决心要有包天的胆略,在部署和指挥战斗时,要像‘描花绣朵’的姑娘那样认真细心。”他既胆略过人,又谨言慎行,把胆略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
刘伯承指挥作战细致入微,在一些关键节点上更加关注细节。即使已经稳操胜券,他也不会有丝毫懈怠,依然心细如发。1949年春,国民党败局已定,其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堪一击,就连蒋介石也不相信长江会给他们多大帮助,早早就把家当搬去了台湾。但是,担负渡江战役前线指挥任务的刘伯承,仍然精心组织战前准备,从敌人的部署到我军的具体战术,都考虑得非常细,甚至连先头部队需带绳子这样的“小事”都想到了。这种指挥风格源于他对战士生命的极端负责精神。他曾经说:“切不可因为指挥员的失误,而造成士兵的无谓牺牲”“让战士去硬拼是犯罪行为”。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指挥风格,刘伯承常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体现着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处理什么问题,都要学会“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以及二者相互结合的方法,并切实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