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是满洲社会、军事的基本组织形式,对清朝的崛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1615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增编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因此正式创建了八旗。
到了皇太极时期,为了极大扩充兵源,有利于和明朝的作战,也为了扩大后金的实力,皇太极又创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的事务由八旗都统衙门掌管。
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在皇室当侍卫也同样看出身,必须是出身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的旗人。
比如紫禁城的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等都是由上三旗出身的八旗子弟来守卫。而下五旗一般都是驻守京师以及各地。
正黄旗
最初设立的四旗之一,以纯黄色为标志。上三旗之一,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正黄旗的有康熙时期的权臣纳兰明珠,以及清代词人纳兰容若、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以及雍正帝皇后孝敬宪皇后等都是属于正黄旗。
镶黄旗
增设的四旗之一,以镶有黄色边框的旗帜为标志。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统领,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镶黄旗的有康熙时期辅政大臣中的鳌拜和遏必隆,还有乾隆的皇后富察皇后、乾隆帝继后辉发那拉氏、乾隆宠信的臣子福康安、清朝末年的慈安太后等都是属于镶黄旗。
正白旗
增设的四旗之一,以纯白色为标志,是上三旗之一,由皇帝直接统领。上三旗之一,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有多尔衮、顺治帝最爱的董鄂妃、慈禧宠信的大臣荣禄以及末代皇后婉容等属于正白旗。
镶白旗
增设的四旗之一,以白色镶红边的旗帜为标志,属于下五旗之一。乾隆时期大臣鄂济·岳起、晚清大臣索绰罗·麟魁等属于襄白旗。
正红旗
增设的四旗之一,以纯红色为标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子分统。像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中属于正红旗的有乾隆宠臣和珅、丰绅殷德等。
镶红旗
增设的四旗之一,以红色镶白边的旗帜为标志,也是下五旗之一。
正蓝旗
增设的四旗之一,以纯蓝色为标志。
镶蓝旗
增设的四旗之一,以蓝色镶白边的旗帜为标志。
八旗子弟姓氏包括:佟(佟佳氏) ,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
八旗的地位顺序在清朝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最终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划分。上三旗包括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这些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地位最高。下五旗包括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和镶蓝旗,这些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地位略低于上三旗。
上三旗地位肯定比下五旗地位高,这是没有异议的,但是上三旗的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镶黄旗地位是最高的。八旗中镶黄旗是最尊贵的,因为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它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
当我们翻开清代京城的驻防图时,人随旗居的格局清晰可见。以紫禁城为中心,两黄旗居北、两白旗居东、两红旗居西、两蓝旗居南,清晰严整,界限分明,带着浓郁的准军事化味道。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八旗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打从生下来就吃穿不愁,对于八旗子弟的惩罚也与众不同,旗人案件由特定机关审理。京师平民旗人由步军统领衙门审理,贵族由宗人府审理,民事案件由户部现审处审理。
地方官员可以审理地方涉及旗人的案件,但无权判决,只能提出审理意见,交由相应的满人审判机关——理事厅处理,理事厅是类似“军地联络办公室”之类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八旗驻军和地方关系,官员也都由旗人担任。
作为旗人,他们享有免税、免徭役等特权,并有责任为清朝提供军事服务。同时,他们也有机会通过军功或其他途径晋升到更高的社会地位。
八旗子弟在清朝社会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待遇,他们不仅在军事上享有优越的地位,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有特殊的权益。许多重要的官职由八旗子弟担任,他们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清朝初期,八旗子弟是皇帝最信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