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常识

武昌的区号是多少(六道说武汉——武昌区)

2024-12-03 08:15:29 100

武昌地名由来:境内有武昌山。孙权都鄂,易名武昌,取以武而昌,故因名山。今武昌由古江夏县而来,古武昌治所在今鄂州市。

武昌区平面图

武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1800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现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200多家外地驻汉机构和众多金融机构、商贸企业、大公司总部汇集在此,形成武汉市的江南核心区;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因武昌首义一枪打响,成就了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武昌滨江滨湖,是一个生态环境优良、适宜人居和旅游的美丽城区;武昌科教集聚,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武昌是国家传统制造业基地,具有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天成基础。

黄鹤楼

武昌的辖区总面积81.22平方公里,内含14个行政街道、194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97万,加上流动人口共约110万,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左右,2002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约120亿元人民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

长江大桥

武昌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区、市级经济强区等称号。进入新世纪,武昌用世界的眼光看发展,为自己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把武昌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科教先进、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地理交通

武昌地处武汉市的南大门,具有湖北省地理要冲和华中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京广铁路、107国道、长江水道、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宜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命脉在武昌成米字形交汇,旅客运输在1000公里范围内基本实现“夕发朝至”,公路长途运输履盖半径延伸至1500公里范围。武汉的长江一、二、三桥和规划中的两条过江隧道均座拥武昌,沿江分布有多个客货运码头,城区西侧有临江大道、和平大道、武青三干道等三条市区主干道,东侧有中北路、中南路、迎宾大道等干道,北边和南边分别有徐东路、武珞路与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相接,形成通畅的内环。近期,铁道部将投资8亿元人民币对武昌火车站进行改造,京广线将成为京广高速客运线。

武昌滨江CBD

科教实力

武昌是全国闻名的智力密集区,其密集程度仅次于北京的海淀区。辖区内有著名的武汉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和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48所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拥有10多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校大学生12万人,每年产出800余项科研成果。占地120亩的武昌宝安科技创新园入孵企业已达58家,建设中的-安全成果产业化(中部)基地和1.5平方公里的武昌科技工业园将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武昌是全省的教育大区,有中小学131所,在校学生12万人,拥有多所省市级重点名牌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可塑人才,全国唯一的“少年科学院士”就产生在武昌实验中学。

武汉大学樱花大道

旅游资源

武昌是一个美丽的城区,依山傍水,文化历史厚重,集中了全市70%的风景名胜和革命胜迹,武汉被国家授予的6个4A级景区有5个在武昌。盛享“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佛教胜地宝通禅寺始建于南朝,历经了2000余年的沧桑;有2500年历史的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的长春观,每逢庆典之日,祈禳活动甚为壮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的水面面积32.8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战国出土文物古编钟,更饱蘸了浓郁的楚文化风韵,成为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在大革命时期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由毛泽东同志实际主持工作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现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发生在1911年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给武昌留下了辛亥起义鄂军总督府、起义门、工程营、楚望-械库、黄兴拜将台等一大批首义遗址和胜迹,一代名舰“中山舰”将永久停泊在武昌的长江边,辛亥革命博物馆也在规划建设中。武昌正着力建设“首义文化区”,赋予“首义”更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和活力。武昌还汇集了洪山体育馆、洪山广场、湖北大剧院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及一批高档酒店,构成旅游的配套功能。

对外开放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内资,是武昌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2年以来,全区共设立了三资企业187家,投资总额2.9亿美元,引进内资近50亿元人民币。近两年,三资企业成为地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及境内的一批上市企业也来武昌发展通讯、软件、环保等高科技产业,英国百安居、美国普尔斯马特、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大型商业企业纷纷进驻武昌,美国PDC公司也正着手在武昌投资大型“城市娱乐中心”项目,武昌正逐渐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内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崭新的商业业态,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城市的外向度,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世纪,武昌着眼发展,放眼全球,正着手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以上的500强公司总部区,引进国内外金融、保险、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双语学校、医院及知名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努力建设国际化、市场化的新武昌。

城市建设

武昌的城市建设发展潜力巨大,90年代以来,政府加大投入,在武昌新建、扩建了多条重要交通干道,形成与三镇快速连接的“五纵六横”交通网络格局;洪山广场、红楼广场、黄鹤楼景区、东湖环湖景区等景观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武昌的环境质量及中心城区功能;南湖宝安花园、蓝湾俊园、东湖语林等多个新型住宅小区展示了21世纪高品位、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沿沙湖占地800亩的“碧水蓝天”小区已进入规划;武昌临江大道、和平大道成片开发改造工程也开始实施,对临江大道至沙湖边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全面拆迁改造,拆迁面积为112万平方米,规划形成临江商务中心区和休闲观江景区。未来3—10年,武昌地区将建成生态环境优越,公共与市政设施配套,经济发达,交通便捷,高收入群体相对集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金融商贸

自古以来,武昌就是商业繁盛的大都会,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早在东汉时期,武昌就成了重要商埠,直至清末,十里“长街”商贾云集,成为繁华的商贸市场。建国50多年来,武昌的商贸金融业得到空前发展,第三产业占了地区国民经济的85%,辖区内近60家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均扎堆武昌,形成现代商贸新业态。规划中的中南商贸中心区、徐东现代商贸区、徐家棚现代物流区,解放路商业步行街等正在建设中。

地区工业

早在“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国家在武昌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相继建成了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昌车辆厂、湖北建筑机械厂等一批重要工业企业,成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经过40多年的建设,地区工业形成了以机械、电子、造船、轻纺、化工、建材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生产基地、建筑机械生产基地、锅炉生产基地、船舶生产基地和冷藏车辆生产基地,在重型和超重型精密数控机床、超高压和压临界锅炉、工程船舶、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在国内享有了较高声誉,信息产业及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计算机软件、环保设备、机电一体化、激光应用、新材料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机电、化工、轻纺等一批产品也跻身国际市场。“十五”期间,武昌区将依托地区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形成以沿江—杨园制造业纺织业发展区、白沙洲—武泰闸现代制造业发展区、八一路—小洪山高科技产业孵化区。

投资环境

硬环境方面,武昌区将实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重的策略,一方面,改造旧城区,降低核心区人口密度,提高环境质量和居住水平;另一方面,重点开发-区域,完善公共与市政配套,建立健全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创造吸引投资的综合环境,带动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房地产业、金融商贸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

软环境方面,武昌区坚持不懈地抓好环境创新,着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抓好武昌区投资(投诉)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承诺制和“一门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机制;强化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综合协调机制,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重点挂牌保护;制定鼓励投资政策,营造“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化的政府。

历史沿革:

武昌区历史源远流长,在夏朝属荆州。

西周属东鄂。

春秋战国时期,称武昌为夏,属楚地,设有封君夏侯。

秦汉时属南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从南郡中析出江夏郡,隶属荆州,辖沙羡县,今武昌属江夏郡沙羡县。

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223),孙权筑夏口城,开启了武昌古城的历史,当时隶属江夏郡沙羡县,设夏口都督,为江夏郡治,今武昌始有“夏口”和“江夏”之称。

晋太康元年(280),改江夏郡为武昌郡,隶属荆州,辖沙羡等县,并将沙羡县治从涂口(今金口)移至夏口城,为县级行政中心。

东晋义熙年间(405~418),河南汝南一带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区境侨置汝南县,仍为江夏郡治。

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设置郢州,隶属江夏郡,郡、州、县治所同设在夏口,又有“郢城”之称。

及至齐、梁、陈各朝,郢州城皆为江夏郡和郢州治所。

隋开皇九年(589),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县治所均设在江夏,今武昌又有“鄂州”之称。

唐武德四年(621),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属江南道。

开元年间(713~741),划归江南西道。

唐代中期,设武昌军节度使,开始有“武昌”之称。

宋时江夏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

元代设湖广行省,初置鄂州路,后改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是湖广行省、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为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包括区境在内的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

明代设置湖广行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武昌。

正统三年(1438),设置湖广巡抚,随后又设置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所任巡抚、总督和总兵也多驻武昌;改武昌路为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县1州。

江夏县是武昌府的附廓县,被称为“湖广会城”。

清康熙三年(1664),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上设湖广总督。

湖北布政司下辖包括武昌府在内的8府,武昌城为督、司、府、县衙门荟萃之地,在江夏县辖域内,常与江夏并称。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举成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地方政权的雏形。

民国元年(1912)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原武昌(今鄂州市)改为寿昌,次年又改为鄂城。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北洋军阀统治的武昌城,改武昌县为武昌市,设武昌市政府。

1927年1月,国民政府划汉口、武昌、汉阳为京兆区,定名“武汉”,武昌设有市政厅,仍称武昌市。

同年4月中旬,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先后成立,武汉三镇在行政区划上正式统一为一市。

1929年6月,武昌、汉口(含汉阳)分治,武昌为湖北省会市。

1931年武昌市政筹备处成立,1935年改设武昌市政处。

1937年湖北省政府决定武昌县城乡分治,城区部分(今区境)成立武昌市政府,直属湖北省政府管辖,为直辖市,设市政筹备处,并兼管汉阳城区。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武汉,次年4月汪伪政权建立武汉特别市政府,武昌划归伪武汉市政府管辖,设办公处(后改称武昌办事处)。

1941年又将武昌划归伪湖北省政府所辖,成立市政筹备委员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湖北省政府由恩施“还治武昌”,分武汉为汉口、武昌两市,武昌为省会市,辖武昌和汉阳镇。

1947年,除汉阳部分外,武昌市区划为挹江、武泰、武胜、雄楚、首义、中正、邻湖、长春等8个区公所,下辖82保、1400甲,计33488户、176399人。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

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建立武昌办事处,派出工作组接管了武昌旧政权的8个区公所,并将其改划为4个城区、3个郊区。

1950年7月,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划,武昌为第一区,仍沿用武昌办事处名称。

1952年8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调整区划,第一区改名为武昌区,正式建立武昌区人民政府。

至1953年3月,经民主改革建立了粮道街道、大成路街道、解放路街道、西大街道、三烈士街道、保安街道、白沙洲街道、八铺街道、民主路街道、棋盘街道、黄鹤楼街道、首义路街道、中山路街道、积玉桥街道、凯字营街道、武珞路街道、新河街道、徐家棚街道、堤街道等19个街道人民政府和明伦街道民族联合政府。

1954年4月,撤销各街道人民政府,改设19个街道。

武昌红楼

1955年1月,武昌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武昌区人民委员会,1957年全区共设有21个街道。

1959年区人民委员会改称为武昌人民公社,下设二个城区分社和三个郊区分社。

1961年撤销武昌人民公社建制,恢复武昌区人民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中,原武昌区党政机构被迫处于瘫痪状态。

1967年3月,武昌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成立,行使领导全区工作的权力。

1968年9月,成立武昌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区党、政领导机关。

1980年2月,批准撤销武昌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区人民政府。

武昌黄鹤楼

区人民政府下设机构有:白沙洲街道、紫阳街道、首义路街道、黄鹤楼街道、粮道街道、中华路街道、积玉桥街道、新河街道、徐家棚街道、杨园街道、中南街道、珞珈山街道、水果湖街道、关山街道、狮子山街道、石洞街道、葛化街道等17个街道。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将狮子山街道、关山街道、葛化街道和珞珈山街道的一部分行政区域划归洪山区管辖。

1988年有14个街道。

2006年4月积玉桥街道与新河街道合并,同时成立南湖街道。

2009年5月,市人民政府将洪山区管辖的姚家岭村、向阳村、余家湖村、风光村、三角路村等5个村及城南社区的全部区域,烽火村、东亭村、团结村、徐东村、柴林头村、余家头村6个村的部分区域及南湖社区、徐东社区、和平社区等3个社区的部分区域调整到武昌区管辖。

将武昌区管辖的新世纪社区、华电社区、省电社区、纺机社区、铁机社区、风光苑社区等6个社区全部区域,理工水运社区、岳家嘴社区、列电社区、石牌岭社区、武泰闸社区等5个社区的部分区域整到洪山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