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常识

成数是什么(如何提高海鲈鱼的标苗成数)

2025-01-08 12:30:17 100

海鲈又名花鲈、七星鲈,属鲈形目、鮨科。由于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近几年海鲈消费市场逐步扩大,远销北京、天津、山东、上海等地,并作为优质水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及中东等地。消费市场的扩大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再加上“中国鲈鱼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称号的获得,作为海鲈养殖重镇的广东珠海市白蕉,养殖面积在5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养殖产量也大幅提高。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水源优势,养殖户数十年对技术的摸索,饲料公司对于技术的推广,白蕉海鲈的养殖过程关键点控制越来越清晰。然而作为海鲈养殖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放苗育苗阶段,养殖成活率仍旧是大部分养殖户心中的痛,去年市场平均成活率只有4成~5成,前几年更低,斤鱼成本仅苗种成本一项就达到0.4元~0.5/元(以2015年末苗种价格为例,0.3元/尾,按5成成活率计算),大幅压缩了利润空间,同时后期缺苗后补苗困难重重,因此提高标苗成数是育苗阶段最为迫切的问题。

放苗育苗阶段

海鲈养殖第一阶段——放苗育苗阶段是指从购进的2厘米~3厘米已经经过初次标粗淡化的苗到养成1两左右的整个养殖过程,需时2~3个月。鱼苗下塘后,可以使用水蛛(或鱼浆)配合“海龙鱼苗宝0#粉料或破碎料”进行定点投喂训食,一日两餐,日投喂量为鱼体重20%~30%,投喂4~6天后,即可单独使用海龙鱼苗宝进行投喂,随着鱼苗的生长可适时更换饲料规格。一般在1个月左右开始进行第一次分筛,尤其是规格差异较大的,更要早分筛。

主要问题及原因

针对海鲈苗期的主要问题,通过客户走访咨询不同问题的出现几率可以得出如下表数据。客户最关注的问题也就是海鲈苗期最主要的问题:苗期肠炎、黑身,pH过高,放苗分筛前抗应激。

水质pH过高

苗塘在进水前或进水后,大量客户喜欢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碱性物质进行清塘消毒,导致池塘残留较多碱性物质。随着时间推移,碱性物质逐渐释放,易促进池塘pH的升高。放苗后,幼苗喜好摄食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又是以浮游藻类为主要饵料来源,因此随着浮游动物的减少,藻类失去天敌大量繁殖,二氧化碳消耗加剧,导致水体pH逐渐升高。

海鲈适应的pH为7.5~8.5,水体pH偏高,对鱼苗的鳃、皮肤、黏液等组织均有腐蚀作用,长期pH偏高会影响呼吸作用,即使在富氧水中也会出现缺氧症状。较高的pH能够促进蓝藻、裸藻、甲藻等藻类的繁殖,裸藻、甲藻分泌的一种代谢物中含有一种毒素,会造成鱼体中毒,导致黑身,食欲减弱,消瘦死亡等症状。

放苗、分筛等应激较大

应激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切环境刺激引起的机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适应性反应。这些环境刺激包括温度变化、盐度变化、pH变化、溶氧变化、有毒物质浓度变化、空间变化等,如放苗从网箱转移到土塘中,过程就存在不同水体间的温度、碱度、溶氧、有毒物质浓度等各种变化,天气降温、升温就存在温度、溶氧变化;分筛存在溶氧、空间等变化……

鱼苗机体本身对外界应激有一定的应变和适应能力,但如果应激的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造成中枢神经兴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呼吸加快,营养物质消耗加剧,延长食糜的过肠时间,抑制种苗摄食,影响种苗的正常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易出现黑身、肠炎

幼苗在苗期的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是很健全,转料过渡较快(水蛛或鱼浆转苗料、转0#料等)导致其承受的消化吸收负荷较重,水体中的一些藻毒素、饵料带入的热毒等又增加了肝脏的解毒压力,再加上部分鱼浆中的一些无法消化的物质如鱼鳞、碎骨对肠道的损伤,均易导致消化系统各器官的损伤:肝血窦减少,肝细胞肿大或受到损伤,肝导管萎缩,最终出现白肝、花肝、肝肿大;肠道损伤主要体现在肠道内消化酶的分泌减少,肠壁变薄,肠绒毛膜减少,肠壁毛细血管出血,感染肠点状气单胞菌,形成肠炎。消化器官的病变反映在鱼体上的症状就会出现黑身,摄食欲不强,会出现不吃或少吃的现象,长期会造成鱼苗的消瘦、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