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 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个怎么,哪里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标准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惑乱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动摇,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文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管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小白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国。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交付重大责任、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在他做事时,使他做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9,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 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曲折、绕远,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幼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 文
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闲适恬淡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傍晚时分很美,有飞鸟,结伴儿归来。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背景】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这首诗主要表现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内容与饮酒没有关系。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春 望 (唐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 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事硝烟到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简直插不住簪子了。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雁门太守行 (唐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 壁 (唐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 文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帝情意恳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
我回答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叹息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写入诗中,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 文
饮一杯清酒,品一曲新词,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台,去年的天气。眼前的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再能够回照天际?
花儿凋谢了,忍看着它伴随残春消逝,谁也无可奈何;燕子又回来了,似曾相识,是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我在小园的花间小路上独自徘徊,满腔的孤寂怎么也无法排解。
【赏析】
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上片因今思昔,感叹流光的易逝;下片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着重回忆往事,追忆昔日的欢聚,对比反衬别后的哀愁。同时描写落花归燕,抒发春归人去的惆怅。“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的抒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在艺术风格上词人不用典故,不事饰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淡,风味隽永,富于表现力。
采桑子 (宋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 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创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相见欢 (宋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 文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创作背景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白话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荷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