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3 12:15:20
100
有的人喜欢熟悉的床,食物,邻居,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他执着于可以掌控可以安排的感觉。
父母的家,对有的人是温暖的避风港,代表安全感,自己可以把控的感觉。但对于一些家庭的孩子,特别希望走出父母的约束,去外面透透空气,所以特别不喜欢回家。
对于安全感,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受和定义。
但这只是一种情绪。
情绪是真实的,但情绪背后的观点定义是过时,是不完善的。
如果把自己的安全感与一个固定的概念捆绑,自己也隐隐约约知道这是不长久的,一边想念,一边恐惧。所有修行中强调:去我执。
我也是一再提醒自己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修行,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形式。
任何形式的东西都是无常变化的。
名字 身份 健康 容貌 境遇 褒贬 不去执着外在的安全感,包括对于安全感的概念,才能真正获得安宁。
回到无形无相的内在的家。想起知名歌手李娜,出家后说的一句话:我回家了!真正的“大我”,是超越大脑中“小我”小我包括自己的观点 情绪 思维,故事。
大我安坐在生命浩瀚深远的空间,如道德经里面的,道!永恒不变。
想家的情绪因为多年对家的概念而升起,是正常的现象。
不要去克制和压抑。
学会去感受这种情绪而不是去否定,认为想家是个坏事,一种失控感,一种陌生的新鲜感,这只是自己大脑的一个习惯。
任何习惯都会帮助一个人解决一些事情,在一些时候,阻碍一些事情,正负抵消,无所谓好坏。
只是去觉察。发现这种习惯已经和自我成长发生冲突,就要超越这种迷思,让自己境界更高一些。
如同飞机飞过云层。俯瞰自己的迷思的时候,也是一个美丽的景致。